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

[第33屆金穗獎專題]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三:動畫類....





金穗獎評審雜記之三:動畫類

小智



         相較真人主演影片的技術性與侷限性,「動畫」其實是最能實現現實所不成能達成事物的無效序文。許多默默奔放的想像,以及天馬行空的創意,藉由動畫的法子,都得以讓觀眾獲取心靈上的釋放與昇華。本屆金穗獎動畫類入圍作品,有的是畫面多采多姿,有的是劇情天馬行空,同時也不乏技術展現的
3D
作品,然而成果卻呈現兩極化差異。



         蔡旭晟導演的《櫻時》,透過小男孩在夜晚的奇幻際遇,呈現一段關乎於「取得」的主題。畫風頗有日本動畫之感,透過回想讓觀眾看到三太子、風獅爺、門神等台灣常見的神明都活了過來,並跟妖妖怪怪奮力迎戰。導演運用大膽的色系,恍如嘉年華會般喧嘩的氣氛,進而宣傳台灣傳統民間崇奉,同時也沉着傳達傳統文化漸漸流逝的隱憂。全片充滿草根氣息,音樂也搶耳,無疑是部實現度出格高的動畫,隻痛惜情節太雜,劇情也略顯煽情,減弱了感動力道。


  


         邱奕勳導演的《神畫》,呈現畫龍點睛與鍾馗降龍的故事,並在技術面上將中國傳統水墨動畫,結合深具現代感的3D立體風格,是部技術浮現的動畫作品。而關於此類方向技術,劇情元素或者相對較低的作品,尚有黃鈞導演的《我是隻小小鳥》,講述一段奼女心靈解放的想像短篇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蔡至維導演的《熟男》,表述小時後的夢想,並不體現會為現下的成效,同時也帶出裁員、高失業率的社會問題,以劇情面來說也許是吸收人的,痛惜劇情結合到動畫面上,就讓我感覺敘事有些不太順暢。而陳秋苓導演的《彼岸》,則以手繪畫風法子,帶出都邑的病態,並深具鬼怪般揮之不去的懸疑驚悚感,作品著重在氛圍營造,甚至於劇情相對也偏弱。 



         邱士展導演的
3D動畫《四輪伯的Country Road》,試圖透過四輪伯搶救變成高速公路的鄉間小路,表達在面臨現代化、都邑化變更之後,我們相對也取患了一些東西。看到最後,我還真覺得四輪伯構成交通混亂的法子挺任性的,不過轉念一想,有時候我們面對一些無能為力的變亂,也隻能在心中做出無聲抗議,相較之下,四輪伯俨然更有氣魄多了!








         然而有時候,我也覺得動畫不需要太過複雜,「簡單」就也許是種美感的高度表現。紀柏舟導演的《光之塔》,剛好就做到了這種「簡單」而「樸實」的溫暖觸動。透過「燈塔」的象徵,表達遊子不論在外碰着任何困難,不論身在天涯何方,怙恃都會是後代最有力的依靠與方向,這定律隨著一代接著一代傳承,也不會有一絲一毫改變,而「燈塔」散發出去的光潔,也永遠會照射在後代們的身上。雖然本片畫風簡單,卻在質樸中傳遞了親情的份量,並存在留亮的想像空間,優美舒緩的配樂更適時調節劇情氣氛,動聽當中也帶著一絲絲惆悵,成為本類作品當中,我最喜愛的影片。



★★皺縮閱讀
★★

第33屆金穗獎民間網站

第33屆金穗獎民間部落格

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一:前言

xyz軟體補給站 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二:劇情類

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四:實驗類

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五:紀錄類

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六:學生作品類

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七:結語
xyz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